中国饮食文化——端午节的7大传统食俗

粽子香,香厨房。艾叶香,香满堂。桃枝插在大门上,出门一望麦儿黄。这儿端阳,那儿端阳,处处都端阳。”这首民谣生动描绘和概括了中国人过端午节的场面。

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过节。“端”有开始之意,中国习惯把一个月中的第一个五日称为“端五”,农历五月称作“午月”,所以又把端五称为“端午”。中国地域广袤,端午节食俗丰富多彩,具有区域性、人文性和共性三大特征。区域性是各地时俗均有不同;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节日中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先进的价值观上;共性是各地均以食不同的“粽子”来悼念屈原。

01.端午节吃粽子

吃粽子食俗的历史由来

端午节吃粽子,历史悠久。粽子古称“角黍”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古人以菰叶裹米,煮成尖角之形,像棕榈叶的形状,叫“粽”。在魏晋时期,周处在《风土记》中就说: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。”说明早在晋代端午节吃粽子就已成习俗。吃粽子的习俗不只是国内流行,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,都有吃粽子的食俗。

IMG_256

粽子

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祭吊屈原的说法最早见于晋人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:“周时,楚屈原以忠被谗。见疏于怀王,遂投汨罗以死。后人吊之,因以五色丝系角条(粽子),于节日投江以祭之。”除了文献所记,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把屈原和粽子连在一起。

IMG_257

屈原

相传,屈原投江以后,人们纷纷赶来营救未成。于是有人就将红枣、米饭等食品倒入江中,祭拜屈原亡灵。东汉时,长沙有人梦见屈原头戴云冠,腰挂长剑,身佩美玉,与乡亲们相会,说每年所祭食品均被水族鱼虾龟蚌窃食。百姓们急问屈原解救之法。屈原道:“今后若有惠祭,当以箸叶包饭,做成尖角的角黍,并缠五色花丝,把船装成龙的样子,因一切的水族都属龙王管辖,它们看是龙王送的食物,也就不敢再吃了。”从此人们每到端午节就照此法做粽子。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沿袭至今。

IMG_258

端午节划龙舟

粽子的发展历史

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(茭白叶)包黍米成牛角状,称“角黍”,还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,称之为“筒粽”。魏晋南北朝时,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,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。唐代粽子用的米“白莹如玉”,粽的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,品种较多。宋代吃粽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,出现了 “以艾叶浸米裹之”的“艾香粽”,还有“蜜饯粽”等。元代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,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。明代开始用芦苇叶包粽子,馅料已出现豆沙、猪肉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

IMG_259

艾香粽

粽子的种类

从古至今,粽子种类繁多,各有特色。《酉阳杂俎》记载:唐代长安的“庚家粽子”以“白莹如玉”著称。宋代四川的粽子叫“瓷简”,以味道鲜美著称。据陈元靓《岁时广记》引《岁时杂记》记载:当时的粽子已达数种之多,端午粽子,名品甚多,形制不一。有角黍、锥粽、菱粽、筒粽、秤锤粽,又有九子粽

IMG_260

四川粽子

按地域来分,较为著名的粽子有北京粽子、广东粽子、苏州粽子、宁波粽子和台湾八宝粽,均被视为我国的名粽。北京粽子有糯米粽和大黄米粽之分,大黄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,别有风味。广东粽子用荷叶包裹,个头大,正面为方形,后背隆起一个尖角,肉黄粽和什锦粽较为出名;苏州粽子为四角形,馅有鲜肉、枣泥、卤肉、豆沙等。

IMG_261

台湾八宝粽

另外,粽子还有北粽、南粽、药粽的分类方法。北粽又称“素粽”,凉吃,其以苇叶包粽,吃起来有一种草香味。南粽又称为“荤粽”,热吃,其以竹叶(或荷叶)包粽,吃起来有竹香和肉香味。药粽则是用菖蒲叶、茭白叶包粽,粽子里放莲子、桂圆、枸杞等,吃起来有一股药香味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,就有将治病的药与粽子并食治疗疟疾效果良好的记载。

IMG_262

药粽

民间还有赋予文化内涵的江米小枣粽子,放一粒枣叫“红心粽”;放两粒枣叫“夫妻粽”;放三粒枣叫“三星粽(福禄寿)”;放四粒枣叫“四季平安粽”;放五粒枣的叫“五子登科粽”“五福粽”。对人们来说,端午节包粽子是一大乐趣,吃粽子是一大享受。

IMG_263

江米小枣粽子

02.端午节吃五黄

端午节食“五黄”的习俗,最富特色。“五黄”指雄黄酒、黄鱼、黄瓜、咸蛋黄、黄鳝(黄豆)。雄黄的颜色橙黄,有解毒杀虫之功,可治痛疮肿毒,虫蛇咬伤。俗信端午节时有“五毒”之说,“五毒”指蛇、蝎、蜈蚣、壁虎和蟾蜍。民间认为,饮了雄黄酒便可杀“五毒”。俗谚说:“喝了雄黄酒,百病都远走。”这里寄予了人们辟“五毒”、驱百病的愿望。

IMG_264

雄黄酒

雄黄酒的制作方法简单,在普通酒中放入少许雄黄或以菖蒲末拌雄黄加入酒中即成,后者称“菖蒲雄黄酒”。端午节家人聚会,在宴席上都要喝雄黄酒,雄黄酒除饮用驱瘟避毒之外,又可以涂抹在小孩的面颊耳等处,以防夏令毒虫侵入。还要在小孩的脑门上蘸雄黄酒,画一“王”字,称为“画王老虎”,因虎乃兽中之王,寓示着能镇百怪。

IMG_265

菖蒲雄黄酒

03.端午节吃时令面点

有的地域,端午节有吃的时令面点习俗,常见的五毒饼、藤萝饼、玫瑰饼。五毒饼是一种桃酥式的糕点,用模子铸成蛇、壁虎、蜈蚣、蝎子、蟾蜍的“五毒”图案。藤萝饼则是以藤萝花叶做馅儿烤制而成的甜饼。玫瑰饼是用鲜玫瑰花瓣加白糖做馅儿烤制而成的。

IMG_266

五毒饼

04.端午节吃凉糕

在北方,有的地方端午节有吃凉糕的习俗。凉糕是用北方特有的黄米制作而成。把煮熟的黄米糕在案板上薄薄地铺上一层,再铺上一层由枣子、玫瑰和豇豆泥做成的馅;上面又盖上一层黄米糕。放凉后,切成菱形小块,蘸白糖食用。

IMG_267

端午节凉糕

05.端午节吃鲜

在有的地方,端午节有吃鲜习俗,也叫“荐鲜”,就是要吃应时的小果品。其中包括樱桃、黄杏、荸荠、桑葚、江米藕等。端午节之时,北方有的地区有用樱桃和桑葚供佛的习俗。民间流传说:红色的樱桃象征着小日子越过越红火,樱桃二字喻示着降妖除魔的英雄一来,瘟疫、毒虫纷纷逃跑(“樱”与“英”,“桃”与“逃”谐音)。

IMG_268

桑葚

江米藕有“藕断丝连”之寓意,对远方不能回来过节的亲人的思念之情。江米藕在制作时,先把藕的两头切去留中间部分,灌入洗净的江米,上锅蒸熟。冷食、热吃均可。食用时,把江米藕切成薄片,放入碟中,撒上白糖,浇上桂花汁即可。

IMG_269

江米藕

06.端午节吃鸡蛋

江南一带在端午节这天,孩子们胸前会挂一个用网袋装着的鸡蛋。民间相传:在很久以前,天上有个瘟神,每年端午的时候就要下界传播瘟疫害人。受害者多为孩子。人们纷纷到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,求她消灾降福,保佑小孩。女娲得知此事就去找瘟神说:“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,绝不准许你伤害。”

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比,不敢和她作对,就问:“不知娘娘有几个嫡亲孩儿在下界?”女娲一笑说:“我的孩儿很多,在每年端午这天,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,凡是有蛋袋的孩儿,都不准你胡来。”到了这年端午,瘟神又下界,只见一个个孩子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,里面装着煮熟的鸡蛋。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,就不敢动手了。从此,端午吃鸡蛋之俗逐渐流传开来。

IMG_270

孩子们胸前挂着网袋装的鸡蛋

07.端午节吃煎堆

福建晋江地区,每逢端午节有“煎堆补天”的风俗。煎堆就是用面粉、米粉、芝麻或番薯粉与其他配料调成面团,下锅煎成片饼。端午节正逢当地梅雨季节,常常阴雨不断。传说远古时代,女娲炼石补天处,每年都有裂缝,所以才阴雨连绵,必须用煎堆补天,方能塞漏止雨。人们相信,端午节吃了煎堆,就没有阴雨天气,反映了百姓担心久雨成涝、影响夏季农作物收成的心理。

IMG_271

煎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