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底捞正在悄悄“变小”

凌晨1点的福州街头,23岁的程序员小李钻进海底捞,熟练地占了一个吧台位。桌上四个迷你小锅咕嘟作响,他掏出手机扫码,点了一份16元的番茄锅、4.9元的娃娃菜和24元的鲜切牛肉。十五分钟后,服务员端上比他巴掌还小的菜品,隔壁座位的女孩正把涮好的鳕鱼棒拍照发圈:“一个人的深夜火锅,真香!”

海底捞正在悄悄“变小”插图

这不再是过去那个需要凑满四人才能开锅的海底捞。2025年的春天,海底捞全国多家门店正悄悄掀起一场“桌子革命”——拆掉大圆桌,换上带嵌入式小锅的共享吧台,工作日午市推出69元套餐,出餐速度甚至比外卖还快。

因此,不少业内人士表示:“当全国1.25亿独居者撑起万亿‘孤独经济’,这个曾经的聚餐王者,正用比手机还小的火锅,悄悄改写三十年来的生存法则。”

01海底捞,正在“小锅化”

在传统认知中,海底捞是典型的“社交型火锅”,主打多人聚餐、大锅共食的模式,其服务、菜品、用餐氛围均围绕“热闹”“分享”展开。然而,近年来,海底捞开始加速布局“一人小锅”模式,打破原有的“大锅社交”逻辑,向单人化、快餐化、灵活化方向拓展。

一方面,海底捞部分门店试水“一人小锅”,锅底16元起,小份菜低至4.9元。近期,有媒体报道,海底捞福州世纪金源店、大洋晶巅冠亚店等部分门店,将原本的就餐吧台改成了“小锅模式”,即去掉大锅,在桌面上内嵌四个独立的小锅,形成一桌四锅的“共享吧台”。这种改造不仅满足了1-2人用餐需求,还降低了门店改造成本。

为了适配这种设计,其在点单系统中新增了“小锅”选项,其中单人小锅售价在16-19元,且下设番茄、牛油、菌汤、真香锅四种口味。

为了与小锅用餐模式配套,海底捞还对原店的“半份菜”进行了优化,上新了“小份菜”,分量更小,价格更实惠。例如,娃娃菜、水晶粉等素菜小份仅售4.9元,腐竹海鲜卷每份6元,鳕鱼蟹味棒每份8元;荤菜方面,牛板腱、鲜切牛肉每份24元。

据了解,目前“一人小锅”模式并非在所有门店推行,且有时段限制,具体时间为工作日9:00-17:00。此举一是为了错开高峰用餐时段,避免对利润造成挤压;二是吸引午餐时段和单人客群,挖掘非核心时段的盈利能力。

另一方面,海底捞加速布局小锅副牌赛道,持续加码“一人食”市场探索。在此次部分门店试水“小锅”模式前,其已通过多个副牌进行差异化尝试。例如2023年11月推出的「沸派·甄鲜小火锅」,首店落地山东临沂滨河万达广场,以旋转自助小火锅为特色,喊出“排排坐吃火锅,数盘盘人均30+”的口号。

产品矩阵方面,该品牌提供番茄、雷山鱼酱酸等七种特色锅底,搭配肉类、小吃、饮品等超百种SKU。具体来看,肉类包含新西兰羊排卷、猪五花等,海鲜类则有巴沙鱼;素菜涵盖玉米、包菜、娃娃菜、冬瓜等常规品类。

价格策略上,品牌定位“人均30+”,实际消费呈现分层特征:锅底分9.9元(如菌汤)与12元(如牛油)两档,菜品按白(2元)、黄(4元)、橘(6元)三色餐盘区分价格。美团数据显示,其人均消费为46元,提供49元单人套餐及98元双人套餐。为强化性价比,门店还推出自助小料台,免费供应冰粉、可乐、雪碧等饮品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海底捞通过多品牌协同布局小火锅市场:除沸派外,2024年6月将“嗨捞火锅”更名为“小嗨火锅”,进一步降价至人均60元左右,并推出鸭血豆腐无限续、12元畅吃饮品等活动。这种“高端主品牌+平价副牌”的组合策略,既满足不同客群需求,也避免对主品牌高端形象造成冲击。

海底捞加速布局“一人小锅”,背后是一场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捕捉和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。简单来说,这是一场“年轻人说了算”的生意变革——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一个人吃饭、追求“快餐式火锅”时,海底捞必须放下“大锅社交”的身段,用更灵活的方式接住这波新需求。

02与时间赛跑的“年轻化战役”

海底捞的“小锅化”,本质上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“年轻化战役”。当年轻人的生活方式、消费习惯发生巨变时,任何品牌都不能躺在过去的成功上吃老本。海底捞选择用副牌试水、用小锅破局,既是对市场趋势的妥协,也是对品牌未来的捍卫。

1、应对行业价格战,抢占性价比市场

疫情后,消费者行为发生显著变化: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从2019年的34.6%飙升至2023年的61.8%,这直接导致消费决策周期延长、品牌忠诚度下降,“性价比”成为核心诉求。

在此背景下,火锅行业整体客单价从2023年的80-90元降至2024年的70-80元,其中低价位(<60元)市场占比达35%,传统“大锅社交”模式面临结构性挑战。

为了不被挤出市场,海底捞推出“沸派”和“小嗨火锅”两个副牌:前者以旋转吧台、9.9元锅底和2元菜品吸引学生党,后者将人均消费降至60元,用鸭血豆腐无限续、12元畅饮等“海底捞式服务”留住白领。这种“主品牌高端+副牌亲民”的组合,既避免了主品牌掉价,又能在低价市场分一杯羹。

2、拓展消费场景,覆盖“一人食”需求

如今的年轻人吃饭,更像是一场“个人主义的狂欢”。数据显示,20-35岁的单人火锅消费者占比达75%,其中“不婚、不社交、不逛街”的“三不青年”成为主力军。他们宁愿对着手机刷剧,也不愿和陌生人拼桌;宁愿花30元吃一顿“一人食”,也不想为大锅菜的分量和价格纠结。

在他们的影响下,火锅的用餐需求开始分化:一方面,多人共食场景收缩,单人或小家庭用餐占比上升。2024年数据显示,单人火锅消费者占比达75%,其中“一人食”场景贡献了午市35%的营收;另一方面,年轻人更倾向于“个人主义”用餐体验,比如边刷剧边吃火锅、独自享受慢食时光。

因此,海底捞原本的“热闹”模式,在这些年轻人眼里反而成了负担。高峰期排队两小时、服务员过度热情、菜品分量太大吃不完……这些曾经的优势,正变成年轻人“逃离”的理由。于是,海底捞开始做出改变:在福州等城市的门店改造出“共享吧台”,每个座位配备独立小锅,既保留了火锅的仪式感,又给足了个人空间。

3、不只是跟风,更是一场“保卫战”

表面上看,海底捞是在跟风小火锅热潮,实则是在应对行业的“场景危机”。传统火锅的晚市空置率已超50%,不少门店甚至陷入“午市爆满、晚市冷清”的窘境。而小火锅通过早餐、夜宵、外卖等场景拓展,将火锅从单一的聚餐场景升级为“全天候”生意。比如,海底捞推出的“下饭火锅菜”在外卖平台上线30-40元套餐,精准切入打工人的午餐市场。

更关键的是,小火锅正在重塑消费者对火锅的认知。当年轻人习惯了“一人一锅”的便捷,传统大锅可能会被贴上“麻烦”“不划算”的标签。海底捞提前布局,正是为了在这场认知革命中掌握主动权。

海底捞正在悄悄“变小”插图1

03背后藏着火锅行业的4大趋势

海底捞推出“小锅化”套餐,看似只是菜品调整,背后却藏着火锅行业的4大趋势变化:

1、从“社交聚餐”到“灵活场景”的消费场景转变

过去火锅是“一群人围炉”的代名词,但现在年轻人更爱一个人吃火锅。海底捞推出的小锅和迷你套餐,让顾客不用凑够一桌人也能吃火锅,甚至在工作日午休40分钟内就能完成点餐、涮菜、结账的全流程。这种变化背后是生活节奏加快和独居人口增加——全国超1.25亿独居者让“一人食”成为刚需,一线城市这类订单占比超40%。

比如海底捞的小锅套餐,工作日午市人均50元就能点8个菜,用折扣后的价格比一碗牛肉面还划算。有的门店还设置共享吧台,顾客可以边吃边和陌生人聊天,既保留社交可能性,又不用被迫寒暄。年轻人说:“中午休息时间短,能快速吃顿热乎的火锅,比外卖香多了!”

2、“平替经济”盛行,性价比成核心竞争点

消费者越来越精打细算,但火锅的快乐不能丢。海底捞的“小份菜”和9.9元锅底,把传统火锅拆成“模块化”消费——想吃贵的可以单点肥牛,预算紧张就选4.9元的土豆片。其他品牌更狠:有的自助小火锅“20元畅吃”,甚至推出1元锅底。

这种“平替”不是单纯降价,而是用高性价比留住顾客。比如小龙坎的副牌“mini火锅菜”,人均30元能吃到原切牛肉;南城香把39.8元自助小火锅加入晚餐菜单,和烧烤、卤味组成“火锅快餐套餐”。消费者评价:“花麻辣烫的钱,享受火锅的仪式感,还能发朋友圈!”

3、火锅餐饮快餐化与标准化加速

火锅正在变得像麦当劳一样快。海底捞部分门店引入AI人脸识别点餐系统,服务员不用记菜单,后厨机器人自动炒料、切菜,保证每片火腿肠厚度误差不超过0.5毫米。小板凳街坊火锅甚至用AI称重和指示灯,让顾客自己动手涮菜,服务员减少一半。

标准化不仅提升效率,还让火锅突破场景限制。左庭右院推出“烫捞杯”,把涮好的食材装进奶茶杯,上班族边走边吃;野玉海景区推出露营烙锅车,游客滑雪后围着小火锅取暖。有老板说:“现在火锅能当早餐、下午茶,甚至夜宵摊的流量密码。”

4、细分赛道竞争加剧,品牌矩阵成突围关键

火锅市场像“打地鼠游戏”——冒出一个新品类,立刻挤满模仿者。酸汤火锅、鲜切牛肉锅等小众品类崛起,但半年内就出现同质化竞争。老马扎市井小火锅靠“85平小店年入千万”杀出重围,秘诀是把烧卤菜、冒菜、甜品全塞进菜单,让人均30元吃出“满汉全席”的满足感。

大品牌则用“多生孩子好打架”策略。海底捞既有高端门店,又推出人均30元的子品牌;小龙坎一边做传统火锅,一边开外卖专营店卖“火锅杯”。消费者调侃:“现在吃火锅像选手机,每个价位都有对应型号。”

小结

海底捞的“小锅化”战略,本质上是将火锅从“群体狂欢”拆解为“个人仪式”——用16元的小锅底、4.9元的小份菜,把火锅拆解成年轻人随时可享用的“情绪快餐”。这场变革背后,是1.25亿独居者撑起的万亿孤独经济,是打工人午休40分钟吃火锅的刚需,更是传统餐饮对“既要便宜又要体面”的新型消费观的妥协。

当海底捞的共享吧台取代大圆桌,当“69元套餐”比外卖更快,我们不禁要问:这场“小锅革命”究竟是火锅行业的进化,还是传统餐饮的自我阉割?

一边是火锅快餐化带来的效率狂欢——AI涮菜机器人、标准化小份菜、移动火锅车让火锅变得像便利店盒饭般触手可及;另一边却是灵魂拷问:当火锅不再需要围炉共食,当“一人一锅”成为主流,我们失去的仅仅是热闹,还是中国饮食文化里最珍贵的人情温度?
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场变革正在改写行业规则:锅底从盈利核心变成引流工具(9.9元锅底只为吸引客流);服务从“过度热情”转向“自助隐形”(取消美甲服务降低成本);食材从“现切鲜货”走向“冻品标准化”(2元冻肉片支撑低价策略)。

海底捞的转型像一面镜子,映照着整个餐饮业的焦虑与突围——当年轻人把火锅吃成快餐,当“性价比”成为最高信仰,这场“小锅化”战役究竟是餐饮业的未来曙光,还是行业内卷的加速器?

或许更该思考的是:当所有品牌都在追逐“小锅经济”,谁还在守护火锅本该有的烟火气?